首页 公益 正文

彝族贫困村寨新面貌:大凉山深度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的经历

2020-10-14 17:22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临近中午,食物的味道来自阿什古屋。把切好的土豆条放进锅里炒,加点水,突然想起不见了什么,阿西古赶紧到门外的小菜园里拿出几个洋葱,清理,切碎,放进锅里,立刻装满了洋葱。


西德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七个不脱帽的贫困县之一。阿西义族古籍所在的内陀村是西德县 15 个极端贫困村之一。该村位于高山山区,平均海拔 2800 米。由于自然环境恶劣、交通不便、耕地稀少,该村不适合居住。2019 年 9 月,全村全部迁往赫波罗乡集中安置。


他在西昌工作的孙子和儿媳来村里拜访阿希古,家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。过去,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,我们一起烤一些土豆,一起吃。" 他指着他的家乡,山上的温度很低,在他们搬下来之前,亚洲家庭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和荞麦来维持生计。现在,他参加了全县统一组织组织的烹饪训练,现在他将把锅肉和四季豆子炒回来。


不仅如此。记者在奈图村看到一栋崭新的房子摇摇晃晃地走出,房子前面铺满了黄玉米和红辣椒,水泥村的道路干干净净。


据了解,四川省什方市为了帮助村民,为了让村民们从山里搬来适应新生活,帮助干部可以说是 "苦心经营"。首先,村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,家里没有的桌子经常放在菜田里,电磁炉和电饭锅一边闲置着。" 李克飞,一个辅助干部说。


那托村党团服务中心是在什坊市西德县建立的第一个标准化、规范化的党群式服务中心,也是帮助干部向村民展示生活习惯的 "窗口"。服务中心一楼有一个幼儿园教学点。每天,翁先生在辅助性干部的领导下用电磁炉煎蔬菜。闻气味的村民们经常来看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许多村民还带着尘土飞扬的电磁凳子学习烹饪。


此外,结合村民的家乡情结,配套干部还在新房前后专门建了一个 "微型菜园",并在村旁发展了一座 12 亩的工业培训基地,现在掌握这项技术的村民已经很好地管理了他们的 "微型菜园",种植辣椒、洋葱、玉米等。

image.png


“现在,村民看不到电视或者厕所堵了就来找我们。这种信任很让人欣慰。”乃坨村村第一书记包作勋告诉记者。让干部们高兴的是,他们在村里带了一个“学徒”。




28 岁的阿西哈古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专业,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在成都打工一年后,听说村里已经从山上搬下来了,于是选择回老家。现在,阿西哈古每天都自愿为干部做翻译。他帮助向村民宣传和解释扶贫政策和项目,并与他们一起学习和工作。最近,阿沙古刚帮助干部们完成了泥坨村第一个完整的村民信息数据库。




“先向大家学习,再有机会回村里工作。很有意义,“阿西哈古喜欢站在党的群众服务中心二楼看新村”,变化太大了,认不出来,“大一点的孩子在服务中心的院子里打篮球,孩子们在附近的滑梯上玩。村民们的笑声从附近的大坝传来。




记者注意到,服务中心楼梯间的侧墙是泥坨村的村史,两层的墙面显示了泥坨村自 1962 年成立至今 58 年的巨大变化。




阿西哈古笑着说:“我们的生活就像这道楼梯,蒸蒸日上,越来越好。”。


责任编辑:萤莹香草钟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国际中文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